《半导体光电》创刊于1976年,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主管重庆光电技术研究所主办的中文科技期刊。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光电子专业领域有代表性的刊物。

       《半导体光电》旨在传播、推广、交流光电子科学与技术,促进光电子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的繁荣与发展。在报道重点上,本刊秉持以光电器件为主体,以材料、结构及工艺为基础,以光电器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为先导的选题原则。主要设有“动态综述”、“光电器件”、“材料、结构及工艺”、“光通信”及“光电技术应用”等栏目。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46卷第1期
      动态综述
    • 刘通,陈玉婷,程江华,蔡亚辉,程榜

      2025,46(1):1-9,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1212003

      Abstract:

      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ingle-Photon Avalanche Diode, SPAD)是一种能够在低照度甚至单光子条件下实现光电探测的器件。凭借其体积小、易集成、灵敏度高及抗电磁干扰等优势,SPAD近年来在激光雷达探测、生物荧光寿命成像、光谱分析和量子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首先介绍SPAD的工作原理、器件结构设计及其发展历程;接着针对光电探测应用,探讨SPAD设计与制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关键参数及其形成原理;最后分类介绍用于SPAD雪崩淬灭的淬灭电路设计方法。

    • 硅基光电探测器件及组件
    • 李金,杨洪,孙晨,熊圆圆,田智文

      2025,46(1):10-15,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1215001

      Abstract:

      为解决小像元行间转移电荷耦合器件(ITCCD)的电荷转换灵敏度低以及强光照射下出现的光晕问题,对行间转移CCD器件拓扑结构、像元抗晕结构、片上读出电路以及工艺等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并研制了一款高清行间转移CCD图像传感器,器件有效阵列规模为1 920×1 080元,像素尺寸为7.4 μm×7.4 μm。测试结果表明,器件突破了1.0 μm多晶硅栅长放大器设计及制作技术,器件电荷转换灵敏度可至22.4 μV/e-,饱和电压输出为1 300 mV。为实现抗晕功能,器件采用了n型埋沟-鞍形p阱-n型衬底纵向抗晕结构,器件抗晕能力达200倍,可满足器件在复杂光照环境下高灵敏成像要求。

      • 1
    • 亓林,高传顺,林珑君,伍明娟,曹飞,朱斌,吴海游

      2025,46(1):16-22,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1209002

      Abstract:

      基于飞行时间法(ToF)的脉冲激光测距技术,凭借其脉冲宽度窄、峰值功率大等特性,已在非合作目标探测领域获得广泛应用。然而,现有基于阈值判别的测距系统仍存在以下技术瓶颈:1)回波光功率波动引起回波信号前后沿产生游走误差;2)波形抖动和时钟漂移引发测量数据异常波动或信号丢失;3)系统时延导致固定测量误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卷积神经网络的ToF测距精度补偿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多层约束信息实现脉宽异常检测,继而采用一维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回归分析以实现自适应精度补偿。在4~110 m量程范围内重复测距实验中,系统测距偏差稳定在0.05~0.33 m区间,相较传统多项式拟合方法,测量精度提升率达72.5%,有效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工程实用性。

    • 程顺昌,杨洪,白雪平,黄芳,刘娅,张庆炜

      2025,46(1):23-28,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1203002

      Abstract:

      设计并研制了一款低弥散内线转移电荷耦合器件(ITCCD)图像传感器,其有效阵列规模为2 048×2 048元,像素尺寸为9 μm×9 μm。为降低器件弥散,采取了以下关键设计:首先,设计了垂直CCD p阱结构,通过在垂直CCD埋沟周围形成阻挡势垒,有效抑制了光生电子扩散至垂直CCD;其次,在光敏区集成微透镜阵列,优化入射光的会聚效果,减少杂散光进入垂直CCD沟道的可能性;此外,在垂直CCD区域设计了挡光金属钨层,实现了对光敏区外垂直CCD的全面覆盖。经测试,该器件弥散性低达-82 dB,可满足器件正常使用要求。

    • 蒋祥倩,李毅强,吴治军,刘昌举,刘洋华,王颖

      2025,46(1):29-37,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1213005

      Abstract:

      在空间探索及高速目标识别等领域,要求CMOS图像传感器既能以全窗口维持宽视场成像,又能以高帧频针对感兴趣区域读出。然而,传统具有开窗功能的CMOS图像传感器只具备单窗口随机开窗功能,且帧频提升困难,难以适应目标跟踪、模式识别以及空间星敏感器系统的发展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文章基于0.13 μm CMOS图像传感器专用工艺平台,结合高帧率与高分辨率,研制出支持随机开窗、抗晕、抗辐照等功能的CMOS图像传感器。该图像传感器采用滚动快门模式,有效像素阵列规模为1024×1024,光谱响应范围在400~900 nm,动态范围为68 dB,具备多窗口随机开窗功能和抗辐照性能。相较于传统CMOS图像传感器,所研制的可随机开窗CMOS图像传感器的帧率可随窗口尺寸动态调整,能捕捉快速移动的物体,防止物体出现模糊和减少运动伪影。

    • 光电器件
    • 任志斌,刘鑫,孔梅

      2025,46(1):38-42,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0131001

      Abstract:

      在单微腔光场非线性演化方程的基础上,推导了串联双微腔的演化方程,分析了两个微腔中色散情况相反时的腔内光场特征和初始脉冲对腔内光场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串联双微腔不仅增加了更多的参数选择自由度,还可以在两个微腔中分别输出具有不同特征的光频梳,从而显著提高微腔光频梳的产生和利用效率。通过调节初始脉冲的脉宽、幅值和相位可以控制腔内孤子的数量和位置。该研究工作对双微腔结构中稳定光孤子的产生和调制具有参考意义。

      • 1
    • 耿豪键,张立欣,张磊,李炫,李永倩

      2025,46(1):43-48,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0730002

      Abstract:

      为实现高灵敏度的温度传感测量,提出一种基于片式封装的微纳光纤温度传感结构。分析不同纤径微纳光纤的光场能量分布及其布里渊散射谱,并依据多种声学模式的特性,利用有限元仿真得到微纳光纤在不同声波模式下的温度灵敏度;对封装结构与材料进行设计与分析,选择片式结构及PMMA材料封装,仿真得到封装后的微纳光纤的温度灵敏度最高为4.83 MHz/℃,相较于未封装时灵敏度提高了约363%,证明片式封装可有效提升微纳光纤的温度灵敏度。

    • 朱雪琼,李群,胡成博,路永玲,杨景刚,刘子全,尹康涌

      2025,46(1):49-56,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0918003

      Abstract:

      随着电力系统智能化不断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对光学电场传感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绝缘体上硅(SOI)基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型电场传感器存在线性工作范围窄、灵敏度不足等问题,提出利用非谐振态微环自身的相位响应补偿MZI三阶交调失真的优化方案。通过建立微环辅助MZI器件的理论模型开展结构分析,并基于Lumerical仿真平台进行光电耦合仿真验证微环结构的优化效果,最终选用两种典型电光聚合物完成器件制备。实验测试表明,采用狭缝跑道型微环结构的MZI传感器,相较于双微环辅助MZI结构,其线性范围提升77%,并采用高电光系数的电光聚合物后,灵敏度最高可达1.034 mV/(kV·m-1),相较于未改进的传感器提升290%;交流响应测试显示该传感器拥有良好的电场跟随特性。通过理论建模、数字仿真与实验测试等研究方法,证实所提出的微环补偿机制可显著提升传感器的性能,为SOI光学电场传感器拓扑优化提供参考。

    • 陈慧超,刘成晨,陈志萌,黄昌清

      2025,46(1):57-62,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1102001

      Abstract:

      设计了一种基于错位保偏光纤-少模光纤的萨格纳克环级联光纤布拉格光栅高灵敏度双参量传感器,可实现对应变和温度的同步测量。首先将保偏光纤沿慢轴方向与单模光纤进行错位熔接,随后将其另一端与少模光纤熔接形成复合光纤结构。通过将复合光纤结构的两端连接到至3 dB光纤耦合器,形成萨格纳克环路,萨格纳克环与光纤布拉格光栅级联形成基于错位保偏光纤-少模光纤的萨格纳克环级联光纤布拉格光栅的传感探头。实验结果表明,萨格纳克环应变灵敏度可达19.14 pm/με,温度灵敏度为-1.5 nm/℃,光纤布拉格光栅应变灵敏度为1 pm/με,温度灵敏度为10.8 pm/℃。该传感器通过双参量灵敏度矩阵实现了温度与应变的同步测量,具有灵敏度高、结构紧凑的技术优势。

    • 材料、结构及工艺
    • 刘志远,王国政,徐子晧,蒋恩桐,高管哗,杨继凯

      2025,46(1):63-69,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1217002

      Abstract:

      利用SolidWorks软件构建了原子层沉积反应腔室的三维模型,并利用ANSYS Fluent流体模块对乙硅烷(Si2H6)和六氟化钨(WF6)两种前驱体在反应腔室内的分布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前驱体在腔室内的分布均匀性与脉冲时间、腔室压强及温度密切相关:脉冲时间越长、腔室压强越低、腔室温度越高,前驱体的分布均匀性越好。在优化条件下,即腔室温度为250 ℃,载气流量为20 sccm,乙硅烷和六氟化钨的腔室压强分别为20和15 Pa,脉冲时间分别为30和35 ms,两种前驱体在腔室内的质量分数分布达到一致,实现了均匀分布。基于模拟数据,在玻璃衬底上成功制备出钨薄膜,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薄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薄膜具有较低的表面粗糙度和良好的厚度均匀性,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 黄绍春,黄烈云,彭金萍,郭培,向勇军

      2025,46(1):70-74,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0109001

      Abstract:

      研究了多晶硅/硅发射极结构光敏晶体管的制备工艺。为分析多晶硅/硅界面质量对芯片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低压化学气相淀积(LPCVD)多晶硅前不同表面预处理方案(RCA清洗和稀释氢氟酸漂洗)以及多晶硅淀积后不同温度退火工艺,系统研究了光敏晶体管直流增益(hFE)和发射极接触电阻(re)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稀释氢氟酸漂洗工艺可有效降低增益对偏置电压的敏感性;适当提高退火温度(900~1100 ℃)能够使发射极接触电阻率降低,同时显著改善芯片关键性能参数的一致性,但会导致峰值电流增益降低。该研究为优化光敏晶体管界面工程提供了重要工艺参考。

      • 1
    • 赵丽娟,静恩博,徐志钮,华子明,姬昆鹏,李军辉,许长清,李文锋

      2025,46(1):75-82,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0813002

      Abstract:

      设计并研究了一种包层采用三层矩形空气孔结构的新型光子晶体光纤。通过有限元法建模并优化确定了该光纤的最优结构,进一步分析了其在1 300~1 700 nm波长范围内的关键光学参数。结果表明,该光纤在此波段内可支持46种轨道角动量模式的稳定传输,且相邻模式间的有效折射率差均大于1×10-4。此外,模式纯度均达到98.8%,有效模场面积均大于6.4×10-11 m2,非线性系数均低于2.24×10-3,数值孔径最大值为0.1180。与现有光子晶体光纤相比,该设计具有传输模式数量多、传输损耗低、材料易获取等优点,表明其具备在未来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 光电技术及应用
    • 张可凡,王中阳

      2025,46(1):83-89,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1221001

      Abstract:

      光学衍射极限使得显微成像分辨率被限制在半波长量级。基于稀疏约束鬼成像的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Nanoscopy based on Ghost Imaging via Sparsity Constraints,GISC-Nanoscopy)采用随机相位调制器对荧光信号进行空间分散,导致所采集图像信噪比降低。针对传统GISC-Nanoscopy存在信噪比不足问题,提出在系统中引入超瑞利散斑调制,利用超瑞利散斑统计分布的衰减速率较传统负指数分布更快的特性,使信号能更集中且空间对比度更高。经优化后的系统可生成对比度超过1的超瑞利散斑,相较于传统GISC-Nanoscopy系统,改进系统采集的荧光信号信噪比提升超过5 dB,重构图像归一化均方误差降低30%,单分子定位精度提高3 nm。

    • 应何杰,赖联锋,任学航,熊铃铃,薛章起

      2025,46(1):90-97,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0717001

      Abstract:

      针对钢材缺陷特点及当前分类算法对复杂模型与非启发式注意力机制的依赖,提出一种基于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 CBAM)混合注意力架构的钢材表面缺陷分类算法(Multi-Attention ba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MACM)。首先,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实现启发式通道注意力,增强算法可解释性并缓解层间信息丢失对通道注意力判定的影响。其次,采用紧凑双线性池化实现空间特征融合,增强抽象特征之间非线性复杂交互信息的捕获。最后,基于CBAM架构实现通道和空间注意力的结合。实验结果表明,MACM算法在实现较好性能的同时相较现有SOTA算法更为轻量,验证了MACM算法在提升分类准确性、降低模型复杂度方面的有效性。

      • 1
    • 李庆洪,青廉,杨冬,谢远举,方志平,何易非

      2025,46(1):98-105,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1122001

      Abstract:

      为解决模拟移动前传(A-MFH)中采用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光链路所面临的额外能源消耗、固有的低链路射频增益和较高的多波长信道串话干扰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的相位调制直接检测(PMDD)光链路方案,以取代传统IMDD。该方案在光发射机中使用光相位调制(PM)取代强度调制(IM),在光接收机中利用非平衡的MZI获得宽带、高线性的PM到IM信号转换,从而实现光接收机中相位信息的直接检测。大量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当A-MFH中12路100 MHz 64QAM-OFDM信号经过20 km标准单模光纤同步传输时,与IMDD光链路相比,基于MZI的PMDD光链路中光接收机灵敏度获得了4.2 dB的提升。同时,通过适应性功率分配,有效补偿了整个系统的频率响应滚降效应,从而平衡12个信道之间可实现的性能。

      • 1
    • 张旭旭,段文博,张夏疆,王毅,李琦,张卫国,闫磊

      2025,46(1):106-112,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1008001

      Abstract:

      电子轰击型有源像素传感器(Electron Bombarded Active Pixel Sensor,EBAPS)作为一种数字化微光成像器件,以其成像系统具有小型化、低成本和低功耗的优势,以及在昼夜条件下连续拍摄时具备清晰成像的能力,成为微光成像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基于国产某型EBAPS微光器件,利用FPGA作为核心处理器,完成了EBAPS器件驱动电路、图像处理和跟踪电路、显示电路的设计。同时,构建了满足昼夜复用的光学系统,搭建了一种小型化的手持成像跟踪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EBAPS昼夜成像系统可在1×10-4~1×104 lx照度条件下实现良好的成像和跟踪效果。

      • 1
    • 陈洋,刘博,陈健颖,易皓

      2025,46(1):113-121,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0919002

      Abstract:

      随着三维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单光子激光雷达已成为高灵敏度遥感和精密成像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在远距离扫描条件下,传统成像技术常因采样率和分辨率的限制无法提供高质量的三维图像。因此,开展基于压缩感知单光子激光雷达的研究,为准确模拟该系统在不同场景中的探测效果,文章提出一种结合物理模型和二项采样过程生成回波光子数据的方法,并通过改进的TVCS算法实现低采样率下目标三维图像重建。仿真和图像重建结果表明,结合压缩感知理论和单光子探测技术的激光雷达系统,能够有效降低光子采集量并缩短成像时间。与传统的OMP算法和TVAL3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在采样率显著降低时,仍保持更优的峰值信噪比和均方根误差,展现出较好的图像恢复效果。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单光子激光雷达技术在低光子采样条件下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支持,也拓宽了压缩感知理论在实际成像系统中的应用范围。该方法通过将SPAD探测器的测量与光学系统的参数联系起来,利用光子到达的概率分布对成像过程进行描述,从而模拟出单光子数据构建的直方图。基于所生成的数据,在单像素成像的基础上利用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器获取飞行时间信息,从而提高单点探测的横向分辨率并提供场景的深度。

    • 彭若雪,陈诺,肖永川,瞿鹏飞,华勇

      2025,46(1):122-126,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50117001

      Abstract:

      噪声系数与二阶谐波抑制比是衡量微波光子链路性能的关键指标。噪声系数表征信号信噪比的劣化程度,主要受激光器相对强度噪声、探测器散粒噪声以及电路热噪声影响;二阶谐波抑制比(2nd-HD Suppression Ratio,2HD)反映系统抑制非线性失真的能力。针对直调微波光链路性能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偏置点调控的双目标优化方法。通过建立直调光链路传递模型,对器件参数与链路性能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实测对比了不同直调激光器输出光功率条件下,链路噪声系数和二阶谐波抑制比。结果表明,在直调激光器线性工作区内,保持链路增益稳定,将1 550 nm激光器输出光功率降低3 dBm可使噪声系数改善2.6 dB,而2HD恶化2.44 dB。研究表明,噪声系数与谐波抑制比存在制约关系,需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合理选择最优偏置工作点,这为直调链路在通信、雷达及传感系统中的自适应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 1
    • 江淦,胡天宇,熊彬博,彭飞

      2025,46(1):127-134,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50105003

      Abstract: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系统(DAS)已被证实能够实现被动、广覆盖且高空间分辨率的车辆检测与定位,其无需现场部署传感器设备的特点使其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然而,基于DAS的车辆检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受到环境噪声和系统衰落的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多尺度上下文对抗生成式网络(MCGAN),该网络通过多尺度空洞卷积提取特征,有效整合不同尺度的层次化信息,从而显著提升模型的去噪性能。实验结果表明,MCGAN不仅能抑制环境噪声和衰落噪声,还能较好地保留车辆信号,尤其在低速小型车辆信号的检测中表现优异。

    • 孙潇雨,雷腾,丁源,李元戎,王世勇

      2025,46(1):135-141,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1125002

      Abstract:

      针对现有关联成像图像重构算法难以兼顾重建能力和适用性,提出一种基于即插即用交替方向乘子法(PnP-ADMM)框架的快照式关联成像图像重构算法。该算法通过模拟化架构设计,允许灵活嵌入先进去噪先验模型,在低采样率和高采样率条件下均显著提升重建效果。当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FFDNet作为去噪器时,成功融合了模型驱动和学习驱动方法的优势,克服了传统压缩感知与深度学习方法的局限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全变分和低秩约束的TVNLR相比,PnP-ADMM(FFDNet)重构结果的峰值信噪比提升超过2 dB,结构相似性提升超过0.15,在抑制重构噪声的同时保留了图像细节。

    • 党宏社,肖利霞,张选德

      2025,46(1):142-148,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0924001

      Abstract:

      交通标志识别技术作为自动驾驶系统的核心组件,在保障行车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改善不良光照场景下交通标志的自动识别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NanoDet的交通标志识别算法。该算法以NanoDet模型为基础,首先,在主干网络集成SSM模块与CBAM注意力机制,有效提高模型在不良光照场景下的识别精度;其次,构建加权双向特征金字塔网络强化多尺度特征融合;最后,将AGM模块中的标准卷积替换为深度可分离卷积,在保证感受野的同时显著降低模型参数量。基于扩充版CCTSDB数据集的实验表明,该算法在保持138.2帧/s实时处理速度的前提下,识别精度为90.2%,相较基准模型提升4.7个百分点。

      • 1
    • 李成伟,韩振伟,宋克非,何玲平,陶琛

      2025,46(1):149-156,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0923001

      Abstract:

      针对微通道板光子计数成像探测器输出光电子脉冲幅值提取精度不足的问题,文章系统研究了合成成形法参数与脉冲信号幅值精度的相关性。基于反褶积技术和冲激响应不变法原理,提出一种适用于光电子脉冲信号的准高斯合成成形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当输入信号白噪声标准差为0.1时,随着成形宽度参数的增加,提取幅值的标准差降低至0.02,证实该方法有效提高了脉冲幅值测量精度。通过建立脉冲识别阈值与漏记率、误判率之间的关系模型,对探测器测量光电子脉冲进行幅值提取比对。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Sallen-Key成形法和直接幅值提取法,合成成形法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幅值分布的吻合度更高。该方法为实现更高分辨率的光子计数成像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技术路径。

    • 陈昌川,周鑫蔚,龙虹毓,郭中原,祝鹤

      2025,46(1):157-166,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1008002

      Abstract:

      针对现有YOLOv7模型在洗手动作检测中存在的检测精度低、抗环境干扰能力弱、相似动作区分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7的CCL-YOLO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引入增强型轴向局部注意力机制,有效增强模型对长距离上下文信息的捕捉能力;采用CARAFE算子代替原算法的最近邻插值上采样方法,实现更高效的内容感知与特征重组,在并未增加模型参数的情况下显著提高对动作检测的精度;通过将SPPCSPC模块优化为SPPFCSPC结构,在保持相同感受野的前提下,检测精度提高了2.9%,帧速率提高了10;设计轻量级自适应解耦检测头代替传统耦合检测头,有效缓解了检测任务的训练难度,在损失2%检测精度的情况下,召回率提高了7.6%,mAP@0.5值提高了2%。在自制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平均精度mAP@0.5达到81.2%,相比于YOLOv7算法检测精度提升7.2%,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提高2.9%和11%,能有效满足实际洗手动作检测需求。

    • 景松,黄松垒,李淘,杨睿杰,张镇锋,李雪

      2025,46(1):167-171,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0919001

      Abstract:

      针对食品色选以及医疗成像的应用,设计了一款适用于短波红外InGaAs焦平面的高行频高灵敏度1 024×1元线列读出电路。读出电路输入级采用CTIA结构,具有较高的注入效率,针对微光、强光等不同应用场景,设计四档积分电容,其中最高增益档积分电容为10 fF。研究单元电路输出级瞬态响应,优化开关管尺寸、设计高带宽运放以减小关键节点时间常数,进而降低输出级运放噪声,提高动态范围。优化读出电路版图电源网络,抑制功耗过高引起的压降问题。经标准CMOS 0.18 μm工艺开展读出电路加工,并与像元中心距12.5 μm光敏芯片匹配耦合,读出电路采用边积分边读出工作模式。结果表明,1 024×1元线列焦平面功耗为118.8 mW,动态范围为71 dB,积分电容为10 fF档位时噪声小于3.13 mV,实现了40 kHz超高行频读出。

    • 代少升,周漫,余自安,林玥楠,于鑫尧

      2025,46(1):172-179,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0930001

      Abstract:

      针对货车盲区覆盖范围大、场景背景复杂、目标多尺度变化显著,以及传统检测方法存在漏检率高、特征表征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YOLOv8n盲区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优化:1)在主干网络嵌入混合局部通道注意力模块(MLCA),提升网络局部空间特征提取能力;2)采用尺度序列特征融合模块(SSFF)融合图像多个尺度的深层语义信息,结合三重特征编码模块(TFE)完成局部细节增强;3)采用Inner-CIoU作为边框损失函数,提高边框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在自建货车盲区多目标数据集上,改进算法的平均检测精度提升了3.14%,显著降低了复杂场景下的漏检率与误检率。

      • 1
    • 王祖军

      2025,46(1):180-188, DOI: 10.16818/j.issn1001-5868.20241222001

      Abstract:

      CMOS图像传感器(CIS)在辐射环境中应用时会遭受辐照损伤。在空间辐射或核辐射环境中CIS遭受的辐照损伤效应主要包括电离总剂量效应、位移效应、单粒子效应。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通过开展CIS不同辐射粒子或射线辐照试验来评估CIS在不同辐射环境下的辐照损伤效应,因此,建立CIS辐照损伤效应试验方法对准确评估其辐照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辐照试验源选取、试验流程、辐照偏置条件、试验要求等方面研究了CIS电离总剂量效应、位移效应、单粒子效应辐照试验方法,从而形成CIS辐照损伤效应试验方法,为开展CIS辐照损伤评估和抗辐射加固性能考核提供了试验技术支持。

      • 1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46卷第1期
    全选
    显示模式: |
    • 基于LDDC-GAN的丁基橡胶数据生成模型研究

      耿家锴, 闫莉, 李雨菲, 王丹

      Abstract:

      针对工业视觉检测中丁基橡胶样本有限性、现有生成模型小样本易崩溃及属性失真问题,提出了一种轻量化双域约束生成对抗网络(Lightweight Dual-Domain Constrained GAN,LDDC-GAN)。该模型引入频域能量对齐机制以抑制模式崩溃,结合余弦损失对纹理特征进行约束,通过频域与空间域的协同优化,保证生成图像在结构上的连续性和细节的真实性;同时,设计了渐进式通道压缩策略,将模型参数量降低至4.42M,显存占用优化至6.4GB,并融合改进的StyleGAN2生成器、判别器架构与动态梯度裁剪策略,在386张256×256工业样本上实现了高效收敛。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FID和SSIM指标上均优于当前主流基线模型。

      • 1
    • 基于虚拟游标效应的锯齿形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高灵敏应变传感器

      陈丽萍, 魏勇

      Abstract:

      为提升虚拟游标效应传感器灵敏度,本文提出一种锯齿形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可增大干涉仪自身灵敏度,虚拟游标效应处理后,灵敏度进一步提升。通过二氧化碳激光器在毛细管光纤上加工锯齿形微结构,减小传感区域横截面积,促使应变集中分布。再与虚拟参考干涉信号叠加放大传感信号。实验结果表明,当锯齿深度为30 μm时,传感干涉仪的应变灵敏度提升至2.5 pm/με;结合放大因子为136.6后,虚拟游标效应传感器的包络谷灵敏度达到341.75 pm/με,较现有同类传感器性能显著提高。该方法通过协同优化传感干涉仪结构与虚拟游标效应,为高灵敏度光纤应变传感器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 1
    • 基于自适应差分编码的FBG反射光谱数据压缩传输方法

      杜新哲, 李红, 高宇, 张旭

      Abstract:

      本文针对多通道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传感解调系统中光谱数据量大、实时传输需求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步长调整的自适应差分编码压缩传输方法。通过分析FBG反射光谱的高斯分布特征及相邻数据间的相关性,设计了动态步长调整策略:在波形两侧平滑区域采用大步长提升压缩效率,在波峰突变区域切换为小步长以降低量化误差。为进一步优化硬件实现,基于FPGA平台构建了流水线架构,采用定点运算与查找表降低了资源消耗与处理延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光谱数据的压缩比达到4:1,重构误差小于1%,信噪比(SNR)达到35.08dB,且在噪声环境下仍保持高鲁棒性。中心波长解调实验中,解调系统与波长计的标准差最大为0.065nm,最大误差小于都0.1nm,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 1
    • HgCdTe红外焦平面质子位移损伤效应研究

      雷雨涵, 王锦春, 周东, 王斌, 李豫东, 文林, 郭旗

      Abstract:

      针对红外探测器在空间应用中受高能粒子辐照导致性能衰退的问题,利用质子辐照实验,开展了位移损伤对HgCdTe红外焦平面关键参数影响的研究。通过对比辐照前后红外焦平面的性能变化,结合半导体辐射效应理论,分析了位移损伤对HgCdTe红外焦平面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HgCdTe红外焦平面经过质子辐照实验后,暗电流、噪声和盲元数量均有增大,增大的幅度随辐照注量的增大而增大。该工作可为深入开展HgCdTe红外探测器辐射损伤效应及损伤机理提供重要参考。

      • 1
    • 锗表面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去费米钉扎效应研究

      郭玉欣, 张贵银, 李云爻, 高雪娇

      Abstract:

      本研究首先通过氢化锗烷化反应在锗表面形成乙烯基膦酸二乙酯(DVP)的自组装单分子,随后从肖特基势垒变化、表面均匀性、稳定性的角度全面研究了DVP单分子膜在锗表面的去费米钉扎效果。实验结果显示,DVP分子膜能够有效释放锗表面的费米钉扎效应,在p型锗上形成肖特基势垒为0.50 eV的整流接触;在n型锗上肖特基势垒由0.52 eV降到了0.44 eV。然而,DVP单分子膜对锗表面费米钉扎的调控不均匀,p型锗上样品的肖特基势垒存在12.2%的变化量,这是由于锗表面的悬挂键没有被完全钝化造成的。此外,DVP分子膜在p型锗上的费米钉扎释放效果只能维持48 h,随后迅速退化,这与DVP分子膜的致密性密切相关,而锗表面复杂的化学特性是导致分子膜不致密的重要原因。

      • 1
    • 基于硅上锗平台的中红外重建型光谱仪

      崔浩祥, 侯亚彤, 钟其泽, 郑少南, 胡挺

      Abstract:

      中红外波段(2.5-25 μm)包含了特征频率区(2.5-7.7 μm)和分子指纹区(7.7-16.7 μm),非常适用于光谱检测和分子传感等应用。基于光波导的重建型微型光谱仪已经在近红外和可见光波段实现了优异的重建效果。然而,在中红外波段,实现兼具大带宽、高分辨率和紧凑性的重建型光谱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基于硅上锗(GOS)中红外材料平台,本文设计了基于级联法布里-珀罗(F-P)腔滤波器的片上重建型光谱仪,其中波导布拉格光栅(WBG)被用作F-P腔的反射镜。该光谱仪由63个经特定筛选算法选出的级联F-P腔滤波器构成。仿真结果表明,该光谱仪在4 μm 附近实现了600 nm的工作带宽和0.4 nm的双峰分辨率,在无需额外调谐的情况下表现出1500的带宽分辨率比(BRR)。

      • 1
    • 高空间色温均匀性的激光前照灯白光光源

      谢彤彤, 单映霞, 王洪

      Abstract:

      激光二极管发射出的光束具有高方向性,导致激光激发荧光粉产生的蓝光和黄光在空间强度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显著降低了光源的空间色温均匀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透镜阵列匀化系统和微结构荧光粉层的激光白光光源,通过改变蓝光的空间强度分布,实现蓝光和黄光的均匀混合。测试结果表明,该光源的角色温偏差为630 K,相比传统的激光直接聚焦于荧光粉层表面的激光白光光源和仅采用微透镜阵列匀化系统的激光白光光源分别降低了10170 K和1070 K。同时,该光源的光通量为1458 lm,发光效率为138 lm/W,相对色温为5226 K,显色指数为71.1,满足汽车前照灯光源的标准要求。

      • 1
    • 磨粒辅助激光电化学复合加工硅通孔技术研究

      张文颉, 毛东晨, 朱浩

      Abstract:

      单晶硅作为光电器件的基础材料,其高脆性和低断裂韧性给精密加工带来了显著的挑战。针对单晶硅通孔结构的高质量加工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磨粒辅助激光电化学复合加工方法。该方法在激光电化学复合加工的同时,利用激光诱导的空化效应驱动磨粒高速运动并冲蚀通孔内壁,去除表面的熔渣和氧化层。对比分析了磨粒辅助对加工质量的提升效果,并探究了激光功率和外加电压对加工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磨粒辅助加工显著提高了激光电化学复合加工的质量;当激光功率为26 W时,硅通孔内壁氧含量降低至3.27%,面粗糙度减小至454 nm,通孔锥度减小至3.26°,达到最佳加工效果;当电压为30 V时,硅通孔的形貌最佳,孔壁光滑且锥度最小。

      • 1
    • 应用于帧差型传感器的带数据压缩的读出电路设计

      李泽豪, 葛晓龙, 李昱天石, 曲杨, 姜茜, 常玉春